正策新闻
正策关注|简析法释〔2025〕5号《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刑法商标权保护的推动
法释〔2025〕5号已于2025年4月26日生效
2025年4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5〕5号(以下简称“解释”)及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典型案例。
从刑法商标保护的角度,解释相对于原有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几点内容尤其值得关注:
1、《解释》关于入罪标准主要沿用原有司法解释的规定,但降低了部分犯罪入罪门槛。
2、《解释》对实践中争议较大的“同一种商品、服务”“相同商标”“注册商标标识”等认定标准进一步明确,在吸收整合原有司法解释基础上,增加规定了假冒服务注册商标等商标犯罪的入罪标准。
3、《解释》沿用了(法发〔2011〕3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内容,但作了相应调整。
4、《解释》实施后(法释〔2004〕19号)、(法释〔2007〕6号)、(法释〔2020〕10号)及(法释〔2005〕12号)同时废止
5、典型案例对于把握解释的内容作了指引。
刑法商标权条款
第二百一十三条 【假冒注册商标罪】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四条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百一十五条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略。
解释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变化
解释加入了对服务商标保护的相关认定标准,早在2020.12.26发布 2021.03.01 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十七条中,刑法已将服务纳入第二百一十三条的商标保护范围,本次解释作了相应完善。典型案例一“LEGO”“LEGO education”“乐高教育”系乐高博士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侵权案也对服务商标的刑法保护提供了实践参考。
以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 【假冒注册商标罪】为例,入罪要素有三点,即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A在同一种商品、服务上B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C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
就要素AB:
1、对“同一商品、服务”及“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认定标准,沿用了(法发〔2011〕3号)第五条和法释〔2020〕10号第一条的规定。典型案例二通过认定“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与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医用隔离衣、手术衣”在商品功能、用途、主要原料、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等方面基本相同,相关公众认为是同种商品,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同一种商品”,在同一种商品的认定上使用公众认为标准提供了实践指引,显然这里的同种商品,不再局限于完全相同的商品。
就要素C:
1、情节严重
解释第三条第一款第(三)项在涉商品的情节严重上,增加了累犯(包括两年内刑事或行政违法处罚记录)并降低该类犯罪入罪金额至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特定情况下,解释降低了入罪标准。
解释第三条第二款在新增的涉服务情节严重上,区别于商品,服务仅考量违法所得而无非法经营一说,且入罪金额标准高于商品,如涉商品的情节严重为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涉服务则为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2、情节特别严重
解释第三条第四款,达到商标和服务情节严重标准的十倍以上即情节特别严重,这点相对于原法释[2004]19号)第一条第二款的五倍标准,解释的认定标准较原有标准大幅度提高。
解释关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主要变化
1、对于注册商标侵权商品的知假售假的“明知”认定,新增两个认定标准。
无正当理由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进货或者销售的;
被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发现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后,转移、销毁侵权商品、会计凭证等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明的。
2、在叠加“明知”的情况下,入罪门槛可降低至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即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此处为解释降低入罪标准。
3、其他诸如累犯降低入罪标准、情节特别严重标准也与【假冒注册商标罪】一样做了调整。
解释其余部分如【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上也有同样的入罪标准降低;假冒他人专利的入罪标准中,对于给专利权人造成的损失标准也有降低等等以及配套发布的典型案例等,限于篇幅这里都不再展开。
最后,法释〔2025〕5号的生效,彰显了我国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的不懈努力,有关入罪标准的整体降低,罪名相关事项的标准细化,为知识产权权利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更为完善的依据和指引。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所立场